欢迎访问艾哈去范文网!微信公众号:

题西林壁教案_题西林壁教案幼儿园

时间:2025-09-03 12:45:33编辑:特东方

题西林壁 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老师先通过朗读《望天门山》,让学生回忆长江的美景,并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到过天门山的壮丽景色?你们觉得它有多高呢?”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自然地引入了今天的主题——苏轼在庐山的高远之境。

二、学习《题西林壁》

  1. 情境设置
  2. 出示教学图片:庐山、六座高峰。
  3. 学生分组自由读诗,其他同学帮助解答疑问。
  4. 老师教读第一句:“天高有远大山”,引导学生想象庐山的美景。

  5. 理解诗意

  6. 闭上眼睛,想象庐山的美景:天高的远山、五彩斑斓的云霞、高耸入云的大山。
  7. 回答老师的问题:“看到这些高峰有多高呢?”
  8.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六观”:“俯视、仰视、近观、远观、近山、远山”。

  9. 朗读与想象

  10. 老师介绍古筝演奏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听觉共鸣。
  11. 学生根据这首诗描述一幅类似的图画。

  12. 自由阅读

  13. 分组自由读诗,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14. 小组成员交流:“你们小组读得怎么样?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15. 老师总结: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三、拓展阅读:苏轼的高远之境

  1. 拓展阅读
  2. 教师让学生回忆苏轼的其他作品,如《望岳》“远大高深,远山雄伟,远水广open”,这些作品都展现了高远之境。
  3. 寂静的自然景观成为苏轼生活的一部分,强调高远、超脱的精神。

  4. 小组讨论

  5.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庐山的美景和苏轼对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反思

  • 活动引导有效:分组阅读与小组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能力。
  • 画面想象提升:通过古筝演奏和图画结合,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句意境。
  • 启发思维激发兴趣:苏轼高远之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美景和人物精神的兴趣。

五、教学建议

  1. 分组合作
  2.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鼓励他们发表见解。

  3. 生活联系

  4.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形成自己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记住古诗的内容。

  5. 互动体验

  6. 利用音乐和图片的结合,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这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理解了苏轼在庐山看到的高远之境,并体会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物的精神。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感受到古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