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艾哈去范文网!微信公众号: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

时间:2025-09-05 20:56:59编辑:哈哈哈

以下是六个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总结与比较分析:


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 认识金属材料及其在人类生活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 初步认识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教学工具: - 铁架台、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如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等。


2.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2. 引入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使用金属材料的? metals materials are important in human life and society.”

  3. 新课内容:

  4. 展示常见的金属制品(如钉、铝箔、铜丝电线)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5. 分析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6. 探究:

  7. 通过小实验演示(如金属和稀盐酸反应的现象),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8. **板书:

  9.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10. 强调: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物质总质量;②气体的质量不能忽略;③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3. 教学反思

  • 优点:
  • 教学过程直观,学生容易理解。

  • 不足:

  • 可能需要更多互动性的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4. 6个教学设计的总结

  1. 统一的核心
  2.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微观意义。

  3. 不同侧重点:

  4. 第一个设计:基础概念,适合学生初次接触化学的人。
  5. 后面五个设计: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全面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6. 教学工具对比

  7. 阴性材料图片和金属制品图片有助于直观展示金属材料的用途。
  8. 电子设备(如干电池、小灯泡)用于实验探究部分。

  9. 教学目标一致性

  10. 要求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其意义,体现全面性。

通过上述分析,六个教学设计都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展开,但侧重点不同:第一个是基础概念;后面五个则是深入探究定律的含义、微观解释等。每个设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方案:《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并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内容。
  2. 学会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学会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

重难点: - 重点:理解质量和原子的概念,准确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1:《质量守恒定律》(七年级)

活动一: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现实现象

  1. 情境引入
  2. 播放相关科普视频,展示自然界中“质量”的守恒规律(如氢 atom和氦 atom相互转化)。
  3. 引出话题:“质量是守恒的,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科学规律。”

  4. 提出问题

  5. 师生共同思考:质量在整个化学变化中是如何保持不变的?
  6. 学生小组讨论。

  7. 展开实验探究

  8. 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实验:

    • 酒精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水等。
    • 提供相关材料(如铁丝、石英、玻璃瓶、烧杯)。
    •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
  9. 观察与记录

  10. 观察实验现象:酒精和木炭质量的变化。
  11. 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收获和疑问。

  12. 得出结论

  13. 通过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14. 强调质量是“守恒”的概念。

  15. 联系生活

  16. 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盐溶解后体积变大)。
  17. 讨论:如果食盐溶解,是否会出现质量变化?

活动二: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1. 微观分析
  2. 引入微粒观点:物质由原子构成。
  3. 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被破坏或创造,但可以发生重新组合。

  4. 理论补充

  5. 提供《初中化学》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与内容,通过投影进行讲解。
  6. 强调质量守恒定律与分子构成的观点的关系。

  7. 案例分析

  8. 选取实际例子(如氢 atom和氦 atom相互转化)简要分析。
  9. 让学生理解:质量和原子不变,而物质总量可能变化。

  10. 科学探究方法

  11. 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实验验证的”这一事实表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12.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三:总结与反思

  1. 小组讨论
  2. 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 如何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中的实际情况?
    • 实验中发现的质量变化是否和理论一致?
  3. 总结与反馈

  4. 回顾实验内容,学生分享感受。
  5.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要点:化学反应中质量保持不变、质量是“守恒”的概念、原子不可消失。

  6. 拓展应用

  7. 鼓励学生思考其他类似规律(如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并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2:《质量守恒定律》(八年级)

活动一:引入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价值

  1. 情景引入
  2. 撒放相关科普视频,介绍物理学中的“质能转化”原理。
  3. 引出话题:“化学中还有其他不变的量?”

  4. 提出问题

  5. 师生共同思考:除了质量,还有什么保持不变?

  6. 实验探究

  7. 学生动手准备实验材料(如可燃固体、粉末状金属、烧杯、玻璃瓶)。
  8.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观察现象。

  9. 数据记录与分析

  10. 记录学生发现的质量变化规律。
  11. 讨论:除了质量,是否还有其他量保持不变?

  12. 总结与引导

  13. 引导学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并联系物理中的质能转化原理。
  14. 说明质量是化学中“不变的本真”。

教学过程3:《质量守恒定律》(九年级)

活动一: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1. 引入微观与宏观概念
  2. 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3. 通过具体的实验(如铁丝与石英的反应)加深理解。

  4. 理论补充与案例分析

  5. 提供《初中化学》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6. 强调质量守恒定律与宏观现象的联系。

  7. 科学探究方法扩展

  8. 讨论:质量守恒定律与其他自然规律(如能量守恒)的关系。
  9.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中的不变量对理解化学反应有何意义?

  10. 案例分析与实验应用

  11. 通过实验记录不同物质生成物的质量变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效果。

四、教学反思与小结

  1. 总结收获
  2. 学生从实验中掌握了如何探究化学规律。
  3. 学会用科学方法观察现象,运用理论分析问题。

  4. 应用意识

  5. 强化质量守恒定律与其他科学规律(如能量、动量)的联系。
  6. 提高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 培养习惯

  8. 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习惯,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9. 为后续学习其他化学变化定律打下基础。

总结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继“原子结构”之后的重要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质量守恒的实际意义,还学会了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第一节课:初步培养学生以化学视角看待世界

教学内容概要

  1. 原子核的概念
  2.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3. 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即 ( Z = P ),其中 ( Z ) 为质子数(原子序数),( P ) 为电子数。

  4. 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

  5. 多电子原子的电子在不同层(第一层、第二层等)上分布,能量越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位置运动。

    • 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6. 原子结构示意图

  7. 结果为圆圈(原子核)、弧线表示电子层、数字表示各层电子数。

    • 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P = Z )。
  8. 元素分类与最外层电子数

  9.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如氦、氖等)。性质稳定。
  10.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或等于4个(如氢、钠、镁等)。性质活泼。
  11.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多于或等于4个(如碳、氮、氧等)。性质活跃。

  12. 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13. 根据电子层数和最大容纳电子数,确定各层电子数,进而判断元素性质。

    • 第一电子层:最多2个电子。
    • 第二电子层:最多8个电子。
    • 第三电子层:最多18个电子。
  14.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5. 结合能级的量子数规则,能量越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位置运动。

    • 总共有四个量子数:( n, l, m, s )。
    • ( n ) 为能级序号(最小为1)。
    • ( l ) 为轨道角动量数,取值0到 ( n-1 ) 。
    • ( m ) 为轨道上的电子数目,每个 ( l ) 值对应一个轨道。
    • 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2l 1) )。
  16.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17. 碳(Z=6)最外层有8个电子,位于第二周期末尾,化学性质活泼。
  18. 氮(N, Z=7)最外层有5个电子,在第三周期中性微弱,容易得电子。

课堂练习与思考

  1. 判断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
  2. 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 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核内有8个质子(6个电子)。
    • 结论:该示意图正确。
  3. 标出对应元素符号

  4. 第一电子层(n=1)有2个电子,且最外层电子数为0(氢或氦),可能在第一个选项中。
  5. 假设第一个选项是C,第二个是O,第三个是N:

    • C是第三周期第2族的元素,核内质子数为6,核外电子数为7。
    • 结论:第一题选C;第二题选O;第三题选N。
  6. 画出钠、氯和氖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7. 钠:n=1,l=1(第2层);氯:n=1, l=2;氖:n=1。
    • 结果:三个结构示意图分别对应上述情况。

思考与总结

  •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根据能级(能量层次)和量子数决定的,最外层电子数影响元素性质。
  • 元素的分类基于最外层电子数,稀有气体稳定,金属活泼,非金属活跃。
  • 原子结构示意图能够直观展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以及电子排布情况。
  1.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2.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3.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该如何叫什么如何表示
  5. 4.离子:
  6.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7. 阳离子:
  8. 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9. 阴离子:
  10. 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11.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² 。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²-。
  12. [课件演示]Na 及Cl-得形成过程。
  13.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14.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5. 3.离子化合物
  16.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17. [学生小组实验]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18. 要 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 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19. 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 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讨论水的组成。
  20. 要 点: ∵H₂O=V₂O₂=0.899g/L,ρ₂O₂=429g/L,m_H2/m_O2=2:1 ∴在水中,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水分子为H₂O
  21. 引导学生观察书P49图3-4,让学生讨论图的科学含义:
  22. 要 点:形象地说明了水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了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巩固练习。

  23. 课堂小结:

  24. 1、水的物理性质
  25. 2、水的组成H₂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