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05 12:50:24编辑:有一天
朱自清《绿》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
《绿》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腻,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
以下是朱自清《绿》阅读练习,欢迎同学们的练习。
阅读朱自清的《绿》,回答后面的题目。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1) 课文和上文作者对“绿”的感情都是 ___________ 。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
(2) 课文和上文对“绿”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都采用了 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请各选一例并简析。
(3) 两文的作者对“绿”的感情是一致的,但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他们分别是怎样做的?你认为应怎样做?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课文和上文作者对“绿”的感情都是 _____________ 。文中有一句特别能体现这种感情: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这句话表现出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仿佛那种离开的绿与我的心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课文和上文对“绿”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都采用了 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例句一: 这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你光鲜的绿呀!像一颗小的钻石般地闪烁着,像一朵含苞待放的白菊,又好像要绽放出一片花来。
例句二: 这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成一个精致的小女孩,将她塑成一双漂亮的荷叶,那该有多生动!
(3) 两文的作者对“绿”的感情是一致的,但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上文是爱绿而保护绿,作者在描述梅花潭的美景时,注重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表达;而下文则是以一种较为沉重的方式描绘绿意的朦胧美,如将绿与幽囚或暗地中的隐喻联系在一起。
我认为保护“绿”是更恰当的做法。因为“绿”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生命的延续、自由与和谐。上文作者将绿视为一种“轻松”的描绘方式,而下文却将其视为一种沉重的情感表达。实际上,“绿”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美感的意象,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内心情感升华的表现。
我认为应该采取保护“绿”的态度,因为“绿”是生命与自由的象征,真正的美在于其流动与保存的状态变化,而不是固定或被限制的状态。
扩展资料:
《绿》写于1924年2月8日,选自朱自清《踪迹·温州的踪迹》。1923年,朱自清就聘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国文教员。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扬州人”。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参与“五四”运动,曾参与发起“中国新诗社”和创办《诗》月刊,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抗战胜利后参加反蒋反关斗争,拒领美国救济粮,死于贫病交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