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3 13:01:01编辑:有一天
《幼女词》施肩吾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女词》施肩吾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作品简介
《幼女词》是唐代年代的五言古诗,作者是施肩吾。《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作品原文
幼女词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注:此处“巧”指事物的巧妙,而非文学上的“巧”。)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注:这里“学人”指的是古代文人的雅号,“拜新月”是孩子们模仿家长做的一样。)
作品鉴赏
施肩吾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效古词》)而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而五绝容不得铺叙。如果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一,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施肩吾诗望夫词鉴赏
施肩吾
手寒灯向影频,
回文机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
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首句以描写女子长夜不寐的情景发端。即燃。寒字略带孤凄意味。手寒灯,身影在后,不断回头,几番顾影(向影频),既有孤寂无伴之感,又有盼人未至的情态。其心情的急切不安已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这里已暗示她得到了一点有关丈夫的信息,为后文作好伏笔。)
第二句回文机用了一个为人熟知的典故: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迁流沙,其妻苏蕙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共八百四十字,读法宛转循环,词甚凄婉(见《晋书·列女传》)。
这里用以暗示望夫之意。机上暗生尘,可见女子近来无心织布。这与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虽同样表现对丈夫的苦苦思恋,但又不同于那种初别的心情,它表现的是离别经年之后的一种烦忧。前两句写不眠、不织,都含有一个待字,但所待何人,并没有点明。第三句才作了交代,女子长夜不寐,无心织作,原来是因自家夫婿无消息的缘故。诗到这里似乎已将望夫的题意申足,但并不够味。直到末句引进一个卖卜人的角色,全诗的内容才大大深化,突见精彩。
清人潘德舆说:诗有一字诀曰‘厚’。偶咏唐人‘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欲寄征人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张仲素《秋闺思》)便觉其深曲有味。今人只说到梦见关塞,托征鸿问消息便了,所以为公共之言,而寡薄不成文也。
(注:此诗也深得厚字诀。假如说到自家夫婿无消息便了,内容也就不免寡薄,成为公共之言。而这个卖卜人角色的加入,给读者暗示了一个生活小故事,诗意便深有味。女子因望夫情切,曾到桥头卜了一回,结果每有动静就疑是夫归,以致手寒灯向2965·《唐诗鉴赏大典》。
影频(至此方知首句之妙)。问卜,可见盼夫之切;而卖卜人欺以其方,一旦夫不归时,不能恨夫,不恨卖卜人 Phpie 91, 此又活生生表现出无可奈何而迁怒于人的儿女情态,造成丰富的戏剧效果。
同时,思妇的愁怨也就增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