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5 09:51:54编辑:多发点高大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优秀1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一节关于《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反思课。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节课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节课堂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新的语言,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指导读好长句子。
一年级的课文当中有不少长句子,学生不容易读通顺,齐读时也很难读整齐,是学生朗读的难点。我分步开展指导,让学生先读短语"遥远的北京城雄伟的天安门广场,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再读整句"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化解了朗读难点。并且通过我的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为之后的感情朗读打好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理解词语。
"壮观"的意思比较抽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我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让孩子置身其中,直观地看,直接地感受,有效地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了"壮观"的含义。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看完录像,我借景抒情,请孩子们把刚才看到的场面读出来,孩子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好。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
三、通过对比朗读,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有"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为此,我设计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感叹句的情感,出以下句子:
句1:我想去看。
句2:我多想去看看!
句3: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学生在比较读中体会出了感叹句与陈述句的区别,体会到了反复手法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并体会到文中"我"的感受,读出了真情实感。
四、不足之处。
(1)课堂趣味不够。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力较差,面对枯燥的学习,容易疲倦,因此老师的充分调动就尤为重要,备课时不仅要备课,还要备学生,要控制时间,避免学生疲劳,应该突出趣味性教学,比如说,在识记生字时,就应该采取游戏等形式互动,在读文及重点句子时,运用其他方法读,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
(2)拓展说话目标没有达到。教学时,我还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训练,我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法,以填空的形式完成说话训练:" tell me one thing, I want to go, I want to go!" 降低了说话难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知识面较窄,只有少数学生能完成,其实可以设计你还了解北京的什么?课件出示收集的北京风景图片及有关的资料,介绍北京美丽的风光。或你去过哪些城市旅游过,给同学介绍一下当地的风光。
(3)总的来说,课堂是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加以完善。
1、在一年级的孩子眼中,上课是快乐和神奇的色彩。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在他们心中种下爱语文的种子,我用自己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多种的手段,千方百计地"哄骗"、“鼓动"学生学习,如排除障碍;开火车朗读词语;看录像找"壮观",唱歌等,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2、在热热闹闹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生字"教学作为重点,充分体现年级教学的特点。学生杂杂实实地读拼音、读词语、读句子。
3、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一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作为担"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从如何拿书、如何发言,如何写字都进行严格的规范。就拿语文中的书写习惯来说,这是一年级学生一项特殊的但又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我不仅指导学生如何握笔、运笔,而且教会他们写字的顺序,严格看书、写字的姿势,做到"一拳"、“一尺"、“一寸"。还有表达的自信。只要他们有说的意愿,我都让他们说,并注意其间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锤炼、雕啄、训练。
4、学生要发展,应起始于教师教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不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有血有肉的课堂主人。他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知识,开发进取。因此,在课文的朗读感悟中,我倡导个性化阅读。我让学生自由读一读最后一句话并想一想,说一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对小诗的词句的自我感悟,只要思维合理我都给予肯定。此时,课堂上众说纷纭,书声朗朗。学生想说就说,想读就读,没有整齐化一,没有"一个标准"的束缚,自由人读自由文。我口说我心,我口读我情,无拘无束,轻松活泼。学生对小诗多样化的解读,集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和可发展的态势。
总的来说,课堂是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加以完善。
在这一节课中,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孩子当作朋友,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去北京的话,你会到哪些地方去看一看?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
1、我让学生用换词的方式理解小诗中的意思:"你多想去看看北京城?"这句话可以换一个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你多想去看看大城"或者"你多想去看看北京。"
2、我设计了一个朗读比赛环节,要求学生在最后一节课结束时朗读整篇课文。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
3、我还利用了多媒体手段和小黑板结合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中的人物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