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5 17:21:48编辑:十点多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到什么都喜欢,但抓到一个东西却放了那是一个错过的苹果,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并且像连环画一样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简单的阅读理解。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但容易出现有意注意形成的不成熟阶段,这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建立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语言表达方面,学生还处于比较直观、表意较低的阶段,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三、学习目标
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 借助图片,通过自主识字、小老师领读等方式,会正确认读“猴、结、掰”等12个生字。
2. 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并能在田字格正确规范书写这些生字。
3. 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段合作读等方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 会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5. 教师板书课题后,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复述故事内容。
四、教法学法
结合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的特点,我采用了“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以及“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法”等有效教学方法:
1. 通过谜语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伙伴。
2. 利用图片、动画让学生注意力集中,观察物体的动作和表情,并引导学生利用动作进行语言表达。
3.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课文
1. 带出小猴子图片,问:“它是谁?”
2.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小猴是住在山里的小动物,它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它要下山去啦!我们也一起去吧。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1. 教师示范读,提醒注意多音字“结、只、空”的书写重点和字形结构特点。
2. 鼓励学生分组分段阅读,观察图片、动词后缀等信息,总结生字的含义和书写方法。  
生字位置特点(独立体字、重叠部分)。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理解:“非”独体字,要注意笔画对称;“常、空”上下结构,要注意中心对正。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内容精华的体现!我设计了以下简单的板书:
掰、玉米图、摘、桃子图、摘、西瓜图、追、兔子图
猴子图、空手而归
扛、扔、捧、扔、抱、扔
(重点板书:掰、扛、扔、摘、追)  
通过这样的改写,每篇说课稿都达到了相同的教学目标,并且在语言表达和结构安排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让原本单调的文字也更有趣味性!